人工智慧(AI)結合機器人的商機扶搖直上,各地科技大廠無不使出全力招攬人才。就當各國開始全力網羅人才的同時,台灣卻面臨人才急速流失的險境,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國內產業環境逐漸崩壞,加上政府政策原地踏步,使得具備AI開發能力的人才紛紛出國發展。
任何的產業政策與發展,首重人才培養,要有足夠多且優秀的人才,才有能力創造出未來需求的產品,進而成為經濟成長的動能。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表示,機器人產業發展是可以協助國家賺取外匯的藍海產業,攸關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領域,然而現今卻一再的面臨人才外流的危機。
究其原因,羅仁權認為,主要來自於政府投資力道尚顯不足,加上台灣有能力的大企業對於AI投入較少,促使人才外流問題日益嚴重。相較於日、韓,台灣政府投資的金額是他國的十分之一不到,加上沒有秩序性的規劃這些資金的運用方式,或者推出相對應的政策方針;再者,雖然台灣各廠皆認為AI很重要,不過目前有投入AI研究的大多為新創公司,大企業反而較少投入。
羅仁權進一步談到,提供具有AI技術專業人才一個穩定的環境,大企業的晉用人才非常重要,因此政府有必要多一些有效率的規畫,提供練習場域,才能使產業遍地開花,進而讓人才願意留在家鄉。
羅仁權提到,機器人包含設計、結構、材料、藝術、美感、軟體、AI等技術,全球在看這個產業,從小培養相關技術的基本能力,才能跟上AI潮流。舉例來說,美國規定從小就需要學習生物科學,這就是全國運動,對生物學有興趣就對更多領域有興趣。相同的,美國看到AI技術的重要性,就開始朝向AI技術發展。
羅仁權表示,為了在AI機器人領域掌握先機,台灣必須要掌握大數據資料的能力,現在台灣有很多系所,像電機系、資工系,有能力掌握數據分析能力,因此,當務之急是政府現在需要增加更多的鼓勵動作,延攬人才並增加具備相關能力的學生繼續精進。
除此之外,羅仁權指出,真正能創新的在於軟硬體整合能力,過去在PC時代,台灣已經有硬體整合的能力。未來在AI機器人的時代,可以將AI想像成為機器人的大腦,具有辨識與視覺能力,不過要使機器人能靈活運動,就需要硬體能力的支援,因此,只有聰明的大腦加上手腳行動的能力,最終才能製造出成品。